iT邦幫忙

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

DAY 11
3
AI & Data

文明的進程:人溝通、機器溝通到神溝通系列 第 11

傳統漢文鑄字與AI技術的連結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華人世界的字,是經歷千年的淬鍊和演進而成,從結繩、甲骨文、金文為基礎,再透過《六書》中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的造字分類法,逐漸演化成大篆、小篆、隸書、行書、草書與楷書等主要字體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方塊字,每一筆一劃都有獨自的命名,分別為側(點)、勒(橫)、弩(豎)、趯(鉤)、策(挑)、掠(彎)、啄(撇)、磔(捺),也就是永字八法,學習書法的基礎字形。
Yes

有了字當然就要運用在生活,先秦時期,是篆書、隸書和隸書發展最盛的時期,所有公務員都要練就一手好字,才能用於公務公文之上,從秦代將篆書刻於竹簡上,因竹簡不易刻劃篆書的圓體,於是創造了可以方筆的字「隸書」,其後由竹簡進入毛筆階段,又因緊急公務需要,將多餘的筆劃設計連結一氣呵成,便於快速書寫,乃有「行書」與「草書」的產生,其中草書筆畫堪稱最少,但運筆就不能有所停歇,否則字不連貫就不成氣候。最後一個階段在唐代,底定繁體楷書的基礎,也就是我們現在臺灣所使用的正體字,有別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字體。

書寫只是呈現文字的一個手段,後來在宋代又衍生出木刻印刷、泥塊活體檢字印刷,無論是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,乃至於近代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博士(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)所著《中國科學技術史》(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),對於中國印刷術的發明都有詳實的紀載,其後也因中西交流輾轉傳到歐洲,間接影響日耳曼聯邦中的古騰堡發明鉛字印刷。
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pload/images/20200919/20111946dEjmj3fizI.jpg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網址 https://is.gd/BExyhi ,作者:Kognos (talk | contribs)

前面花了很長的篇幅在陳述漢字的發展,其實是要對焦到臺灣夕陽產業鉛字印刷的漢字鉛字保存,鑄鉛造字雖然易塑形,但因金屬材質偏軟,壓印日久損耗度大,會逐漸模糊,在2015年,媒體報導位在大同區的日星鑄字行,將4600個複刻版漢字鉛字塊檢索系統無償捐贈給英國巴斯大學,說實在有些汗顏,外國是多麼珍視華人的文字,但臺灣卻不是那麼重視,遠在2008年日星自行推動「字體銅模修復計畫」,雖然徵集了很多熱忱的志工,但因人工修復不得其法,造成極大的挫折,原因在於每個人修復後的字體不一致,以及對中文字理解不純熟。
Yes

時至2016年,日星又重新啟動修復計畫,這次就嚴謹許多,不僅引入數位字體團隊,也開始培訓修復團隊需要「練習書法」,從源頭開始認識漢字,方向雖然正確,但牛步化的每日五字的修復速度,仍舊緩不濟急。但努力終究見到曙光,經濟部工業局為推動AI相關計畫,於是協助日星引進文鼎數位造字和木刻思AI加值系統兩公司幫忙,日星修復銅模的速度乃大有改觀,主要是木刻思研發的AI學習系統將鉛字同樣的部首歸為一類,然後再將分類的鉛字體細緻化和均一化,減少人工修改的時間,成功的幫助日星鑄字行運用AI技術將珍貴的漢字鉛塊做數位典藏,也讓協力的文鼎能夠運用這批漢字鉛字體,創造商業的營收,因經濟部工業局的慧眼,也間接解決文化的斷層問題,創造了三贏。


上一篇
要人工智慧取代生活?還是要多用一點智慧在生活?
下一篇
AI大數據資料庫與醫療毒蛇血清的關聯
系列文
文明的進程:人溝通、機器溝通到神溝通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